赵长宝:新时代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向“十化“转变

新时代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向“十化“转变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财政局  赵长宝

 

慈善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关键要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是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所给予的精准定位,是赋予慈善事业的光荣使命与神圣责任,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天地,激发了强大动力。作为慈善组织与慈善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站位,明晰形势,明辨方向,明确任务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向“十化”转变

  参与慈善向大众责任化转变。慈善不再是过去少数富人的专利,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的“全民慈善”格局正在形成。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将成为常态。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慈善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以爱心和利他主义价值为核心的慈善精神。慈善文化建设,已被列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与规划。《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中“主要目标”第一条就是“慈善文化广泛传播、公民的慈善理念、企业的社会责任普遍增强,慈善潜能得到激发,普遍认同并参与慈善活动,基本形成慈善事业的高尚的社会氛围”。在“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政策措施”的第一条中,又对推动慈善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慈善文化要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好风尚,推动慈善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开展贴近群众和喜闻乐见的各种宣传活动,宣传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个人和民间组织,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增强公众慈善意识,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参与社会活动、回报社会的自觉性”。

二是慈善机构建制向多元化转变。《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这就为加快构建慈善多元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制度保障。只要符合国家法规,谁都可以申请成立慈善机构,参与慈善活动。一地一域也可以有多个慈善机构,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慈善组织的建制中。慈善多元化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方向,因为慈善领域也需要竞争,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相互促进才能构建完善的慈善体系。从传统的募捐渠道到应用多种网络支付平台,从单一的行政监督到全社会舆论监督,中国慈善组织、企业及个人在不断探寻多元化的行善方式中正促使中国慈善体系日渐成熟。

三是慈善内容向多样化转变。做慈善不仅仅是给予物质的帮助,还可以从精神、文化、技能、体力等方面给予帮助。近年来,随着慈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和慈善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慈善内容的多样化发展。以传统慈善事业为观照点,不难看出近代慈善事业已不再限于单纯的赈灾救荒、济贫扶困,而扩展到慈善医疗、慈善教育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尤其在慈善教育上最为突出。总括地说,就是“养”与“教”两大类。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慈善事业在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中,其内容也由重养轻教趋向教养兼施或养教并重,基本上将“消极的治标的不彻底的慈善,改进为积极的治本的彻底的慈善”。这正是慈善事业走向近代化的客观反映。

四是慈善募集方式向网络化转变过去的善款善物募集主要依靠线下。现在“慈善+互联网”的格局已广泛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开创了大众慈善新的格局。新时代慈善网除了原有的信息公开、文化宣传功能外,增添了网上捐赠、在线求助、善款募集、项目推广与反馈、捐赠人服务等一系列功能,使爱心人士可以很方便地在线上捐款,困难人士可以快捷地在网上求助。此外还可以搭建起“小微基金”平台。市民打开手机,在微信上关注慈善公众号,注册为该公众号用户,可成为慈善网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或慈善网参与网上捐款。“小微基金”起点低、操作灵活、透明度高,将会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

五是慈善活动范围向广泛化转变。传统慈善活动基本上是指救助社会特困人群。而现代慈善领域有了很大扩展,根据《慈善法》规定,除了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以及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传统慈善领域外,还新扩展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内容。

六是慈善服务领域向宽广化转变。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服务对象没有特定的指向,凡是有需要帮助的人,志愿服务均可跟近。积德行善,功莫大焉。虽善款有多寡,形式或有别,哪怕仅有善心之表达,都值得称道。只要让慈善行走于德与法的天地间,我们就应对所有的乐善好施之人,多点理解与宽容,多点鲜花与掌声,如此,才能促进互利共赢的良性慈善生态的形成,也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美德无处不在、利及万物。

七是慈善行为向法制化转变。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慈善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慈善行为要符合法律法规,慈善活动要依法进行,要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各地应在《慈善法》框架下,出台实施慈善事业促进实施细则明确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界限: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慈善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得直接接收社会捐赠,不得通过行政指令、行政强制等手段组织和实施慈善募捐活动,不得向任何企业和个人进行摊派。该条例提出,政府可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辅助性和技术性事务等领域向慈善组织购买服务,而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可以从政府部门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中支出。将进一步加快慈善法制化进程。

八是慈善宣传方式向现代化转变。宣传工作是总会塑造形象、推介品牌、深化研究、传播文化、广开善源、筑牢善基、促进善行的重要手段。宣传工作是总会的喉舌和形象广告,也是总会承担社会责任、引领行业发展、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抓手。传统的慈善宣传方式主要靠电视、报刊、户外等媒体,近年来,以网络、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着人们接触和选择传媒的方式,慈善宣传方式也逐步向多元化的新媒体转变。

九是促进慈善发展的措施向法定化转变。《慈善法》第77条至91条依法规定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慈善法保障慈善组织健康发展。慈善法降低了慈善组织的门槛规定,对非营利性组织转为慈善组织规定了较低的条件;明确规定民政部门对于设立慈善组织的申请应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准予登记,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说明理由,为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鼓励和促进慈善,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国家为慈善事业提供金融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提供融资和结算等金融服务,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开展慈善活动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此外,慈善法综合考量充分、高效运用慈善财产与保障慈善组织正常运作和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福利的合理需求,规定慈善组织年度管理费用占年度总支出的上限是10%,并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形保留了适度弹性。

十是慈善碎片化常态化转变。做慈善最忌讳虎头蛇尾,一定要保持长久的持续性,才能真正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我们的“亿达之声”系列活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就是要把碎片化的慈善变成常态化的慈善中华民族是个向上向善的民族,我们的骨子里有慈善的‘基因’。汶川大地震及新冠疫情等天灾后全国人民踊跃捐款、赴灾区抗震抗疫救灾,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贫困家庭的孩子做大手术,通过网络募捐,也能获得很大支持。但我们做的慈善多是特定背景下的行为,是有指向性的。而基于感动去做的事情,可持续性往往比较差,一些地区虽然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慈善活动,但总体而言,缺乏良好的组织,大多带有碎片化的特点,很难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国发展慈善事业,要以人为本,先把人的心善起来。今后几年,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慈善领域的研究,以有力地、有效地指导工作、推动实践,使各行各业、街道社区都建立起坚实的慈善阵地;使慈善成为更多人的内在需要,促使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能自愿、自发地做慈善。

2021-12-21 06:02
浏览量:
当前位置:
更多»

研究成果

新闻公告

更多»
首页» 研究成果» 赵长宝:新时代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向“十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