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军:做纯粹的慈善——读卢德之《论慈善事业》



做纯粹的慈善——读卢德之《论慈善事业》

作者:李永军

多年前突发奇想,我们是否先进入共享社会,然后再进一步发展,但是没有形成文字,不料半年或者更久以后听说有一个叫卢德之的人提出了“共享社会”的理论,与我不谋而合。所以,有什么想法应当抓紧写下来,尽量往深处研究一番。近来认真拜读了卢德之的演讲录《论慈善事业》,对于卢德之及其理论有了较多的认识,受益匪浅。他不仅是慈善的理论家,而且是慈善的实践家,视野开阔,对于古今中外的慈善问题都有论及,坚持慈善事业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国际性。他提出的许多见解,尽管已经过去十几年,至今仍不过时,比如已经涉及到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问题, 对于当前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和启迪意义。《论慈善事业》一书是由一百多篇演讲稿组成,我尝试对于贯穿其中的思想理论归纳如下:

第一,什么是慈善?卢德之认为,慈善是一种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社会事业,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更是人类传递超越性大爱的至善之举。慈善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但不是替代品。这当然不能认为是慈善的定义,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存在观念、行为和事业三个层面上的慈善和慈善的独立价值。他强调慈善的民间性,认为政府主要是做好引导、监督,不可越俎代庖。慈善的主体是老百姓,人人皆可慈善,而人人都有享受慈善的权利。在强调人人慈善的同时,卢德之对于中国的慈善家也寄予了厚望。在众多关于慈善的论述中,他特别强调的是“做纯粹的慈善”,就是不图任何回报的慈善,并且不与任何意识形态有牵连,绝不接受扶助对象而贿赂、财物,与扶助对象是合作关系等。

第二,关于现代慈善事业。卢德之认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基本特征应该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选择要坚持非功利性;二是要建立完备的组织架构——慈善基金会。他认为,严格遵循科学性、组织性和非功利性原则能够让慈善人远离尴尬,避免非议和困惑。慈善本身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和方式。三是资金的保值增值。慈善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当然要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四是发展中国现代慈善事业要坚持走中国国情的新路子。中国特色现代慈善,既要考虑中国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他有一本书专门写“资本精神”,一种主动创造财富的精神,核心内容是“三个拼命”,即“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为神圣的目的而花钱”。他认为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必须走出八大误区,一是走出忽视慈善理念丰富发展的误区;二是要走出强调政府慈善的误区;三是要走出基金会“公募为主非公募为补充”的误区;四是要走出利用慈善进行利益交易的误区;五是要走出基金会原始基金出资虚高的误区;六是要走出慈善投资理财和慈善项目运营混同的误区;七是要走出慈善工作者作苦行僧的误区,不能让为弱者服务的人成为贫者;八是要走出忽视合同契约的误区。

第三,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慈善?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里有非常多的慈善思想,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传统慈善往往跟宗法制度、道德传统、封建集权体制联系在一起,带有明显的等级性、随意性,还带有强烈的恩赐、施舍色彩。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缺乏科学的财富观,要么不探讨财富,说什么重义轻利;要么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财富匮乏,人受穷;财富平均则难免不公平、公正。贡献有大小,才智有高低,不平均才是正常。他反思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文明,提出要“改良土壤和培育良种”。现代慈善契约精神在传统慈善里是没有的。传统慈善的对象主要是亲朋好友、邻里同乡等,这种慈善一般不会有合同。契约精神是现代慈善与传统慈善的标志性区别,也是中国慈善事业走向法治化、现代化的里程碑。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信用因素,但是信用都是与农业经济和乡土社会相联系的熟人社会的信用。要发展现代慈善事业,要秉承几千年以来的中华慈善文化的优良传统,把中华民族美好的善的慈善资源得以发扬光大,再结合西方现代慈善文明中好的做法。

第四,其他方面。他力主重点发展非公募基金会,认为非公募基金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创新,是建立现代慈善体制的重要方面。家族基金会是现代慈善的新主角之一。非公募基金会具有稳定社会、凝聚共识和推动进步的功能。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应当且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纯粹性是非公募基金会的生命,慈善机构应做非功利性慈善,应当注意道德风险控制。在如何设计慈善项目方面,应当总体把握“三大要求”和“五个原则”。“三大要求”:立意要高;方法科学;参与者要有奉献精神。“五个原则”:社会需求原则;未被社会充分关注的领域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与政府互动原则。他对于如何搞好慈善工作者队伍的道德建设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并认为一个慈善人应当是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有操守和有专业能力的人。

由于内容极其丰富,本文肯定挂一漏万。卢德之的理论中有非常多我想说而没有说的东西。许多观点还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因为这些认识都是十年前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并且又是演讲材料,是完全可以谅解的。


 作者简介:李永军,聊城大学副教授,聊城大学公益慈善法治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2024-05-24 09:49
浏览量:
当前位置:
更多»

研究成果

新闻公告

更多»
首页» 研究成果» 李永军:做纯粹的慈善——读卢德之《论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