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 中国古代“色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暨研究生读书研讨会)
2025年4月17日下午,聊城大学公益慈善法治研究中心学术沙龙讲座暨研究生读书研讨会举行。本期沙龙的主讲人是教师董淑婷,她分享的内容是《中国古代“色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聊城大学法学院王涛教授、李永军教授,教师王爽和教师郑阳阳及2024级共6名研究生参加本期活动。
王涛教授在开场白中表示,要务必重视并利用好学术沙龙活动的机会,倡导积极参与。对于研究生读书研讨会,王涛教授指出:应聚焦于慈善法研究领域,提升读书汇报的质量,并确保读书活动能够实际服务于研究工作。
董淑婷老师首先介绍了现代法律中的精神赡养,包含了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立法突破、到地方司法实践创新。紧接着,董淑婷老师深入分析“常回家看看”条款具体执行的困境和争议,从而引出传统“色养”与现代精神赡养的关联性,并以不同国家的法律视角来探讨其研究的可行性与未来方向。
其次,董淑婷老师结合生动的案例以及大量的古典文献,详细阐释了“色养”的深层价值,追溯了从先秦时期的礼制萌芽、秦汉时期法律初具雏形、魏晋隋唐进一步的以礼入法,直至宋元明清时期礼法融合的演变历程。
结合古今中外既有的有关“色养”的法律现象,董淑婷老师指出实现“色养”面临的三大挑战:其一,色养”内容实现之难;其二,色养”过程持续之难;其三,“色养”评判标准之难。
针对“色养”的现实立法以及实践困境,董淑婷老师认为,以“婉容——顺颜色、察嗜好——养志”为“色养”内容格序,并以敬、乐、忧、哀、严的情感贯注“色养”全过程。此外,董淑婷老师从中国传统“色养”实践中汲取出其“三全”模式,可为构建完善的现代精神赡养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借鉴——即“全人”模式、“全过程”模式和“全家”模式。
在谈及“色养”的现代价值时,董淑婷老师强调:“现代社会由于家庭观念、生育观念的多元化,‘丁克家庭’‘单身人士’现象增多,坚持通过子女延续来满足父母精神愉悦已不是现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养’思想对现代精神赡养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因此,现代精神赡养应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色养’内容,从而弥补民众现代精神赡养观念的缺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会上,李永军教授对本期学术沙龙给予了高度评价。李永军教授指出,中国自夏以来重视孝道,但传统孝道中精华与糟粕并存,不易区分。孔子的教导并非全来自亲身实践,而是通过观察和想象,同时孔子认为父慈子孝的理念是双向的。尽管古代倡导孝道,但实际落实困难,特别是在当时贫穷和愚昧的环境中。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老人沦为“技术难民”,与年轻人存在思想上的鸿沟;年轻人进城打工求学,与老人的沟通变得困难,共同居住的情况也越来越少。“孝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涉及道德、生命和家庭伦理。我们摒弃封建,但需保持伦理。孝并非一成不变,‘色养’需适应老人多样化的需求。”
在研究生汇报环节,2024级研究生修丽超、牟亚飞和张杰分别就企业社会责任、慈善信托登记、美国法律体系领域的读物进行分享。修丽超同学认为应当从环境责任、劳工权益和商业伦理等领域,整合现有法律,探索“战略性公益”模式,推动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牟亚飞同学对于信托登记的功用、公示权利状况、权利设定的优先顺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并深入分析信托登记的效力问题;张杰同学详细介绍了美国法律体系的历史溯源、行业生态、司法体系、法律渊源等内容,并指出要辩证看待美国司法体系中双轨制法院系统和复杂的权力制衡机制。
2024级研究生刘亚蕊和管璐瑄分别就国内外慈善法制及事业发展历程的读物进行了分享。刘亚蕊同学从我国慈善法制所面临的三重困境(公民慈善的合法性、政府慈善的正当性以及慈善监督的有效性)入手,宏观地分析了分配正义对于我国慈善法制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管璐瑄同学则详细梳理了书中英国慈善事业从中世纪到21世纪的演变过程,并指出英国经验对于我国慈善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期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 2024-05-24
- 2024-05-24
- 2022-10-06
- 2022-10-06
-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