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宝: 新时代慈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

 

 新时代慈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慈善总会  赵长宝

 

摘要慈善文化是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等方面为一体的融合性综合文化。它渗透在人类的各个实践活动之中。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慈善文化将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和人员素质,减少和防范因病、因灾致贫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关键词慈善文化;传承与创新

 

大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相适应的慈善文化,对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慈善人员队伍,增强慈善部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慈善人员良好精神风貌,推动慈善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推动社会保障稳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慈善文化建设目前还处在基础探索阶段,只有明确慈善文化的内涵,慈善文化的形成过程及与慈善事业的关系,准确把握慈善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象,建设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就新时代慈善文化建设工作谈几点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 充分理解新时代慈善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传承创新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冲突,调和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重申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慈善文化建设进行了可贵探索。

  1. 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的慈善事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完善慈善事业制度列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为依法行善、以法促善、依法兴善提供了法治保障和根本遵循,为慈善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迎来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深厚的慈善文化可以助推社会良性运转,弱化柔化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每天都有新变化发生的时代背景下,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就必须高度重视慈善文化建设,转变对慈善认识的传统观念,积极培育和弘扬慈善文化,发挥慈善文化对慈善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现代慈善理念,使慈善事业与慈善文化发展实现新的飞跃,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及社会基础意义重大。文化意识能使我们成为文化的主人,而不是受它的被动约束,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发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凝神聚气、提振精神的基础性工作,使慈善文化成为慈善事业取之不尽的资源、创新之源、源头活水,从而推动慈善公益事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2.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慈善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着“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慈善理念和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慈善事业的成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方面相互交融产生了慈善理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干、精气神、发动机、引航标,先进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提振民族自信心、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慈善事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受到先进文化的引领和影响,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慈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慈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友善”一词一脉相承,慈善事业的文化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人们的心中内化为自愿、平等、博爱、奉献、追求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融化为人际互动,情感的尊重和互助。慈善的“自愿”和“知行统一”的社会实践原则,弘扬传统美德,提倡帮助困难群体、团结互助、乐善好施、和衷共济的发展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践,提供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明确的发展道路弘扬慈善文化,强化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的良好意愿,大力倡导和创建一个光荣可敬的为慈善奉献的社会氛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目的,弘扬慈善之花,遍结慈善之果,感召每个公民、群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非盈利组织自觉参与到关心他人、关怀社会、关注世界的慈善事业中来,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更高的境界

3. 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大报告中有关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中,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强调要下大气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在这样重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建设的政策报告中,确定大力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是极其重要的,充分肯定了慈善事业在关注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中重要意义,同时,这一论述也指明了建设我国慈善文化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现代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全面规范的社会体制和机制改革,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为慈善立法、免除税费、注册登记、监督检查、志愿服务、官方购买社会服务等,阐述了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培育慈善文化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现实可行性、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以解决制约税收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包括股票捐赠、大额现金捐赠、基金会投资收益的缴税问题等,体现着政府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也为发展和弘扬慈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准确把握慈善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什么是慈善文化?要准确理解“慈善文化”的内在含义,就要从“慈善”和“文化”的核心方面着手。慈善是一种人文关切的举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瑰宝;慈善是热诚的关切眷注,是心灵之间真诚的奉献。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优良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书籍中,“慈”和“爱”的含义是一样的,《辞源》中慈善的解释是仁慈善良;慈善的内涵包括了诸多方面, 如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积德行善、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平等互助、富有同情心等慈善文化从本质上说属于心理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从心里上关爱他人,从行为上帮助他人,从效果上有利于他人的文化。慈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以人的行为方式为载体,外在体现为人的个体行为,实施了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且这种行为是不带有直接的利益诉求或者其他附加条件的。慈善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在于慈善文化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是自觉自愿的,不具有强制性,客观上做到有利于他人。慈善文化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内涵即博爱、友善、给予、利他、济世,倡导无私奉献精神,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我们弘扬慈善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追求向往美好生活,提倡传播慈善光荣、无私奉献可敬的慈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总的来说,慈善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特征:

1、主观上的自愿性慈善文化同其他文化的最本质区别在于,慈善文化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对慈善行为是自愿的。由于慈善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慈善行为的出发点到底是利己还是利他,这在学术上众说纷纭,但是不管出发点是什么,“善心是善,还是善行是善”的争论古已有之,但无论是那种善,都要求作出慈善行为的人是自愿的,不受他人或者社会舆论影响的一种完全的、独立自主的意思表示,而且这种意思表示一定是清晰、明确的。任何一种被胁迫的慈善,无论这种胁迫来源于社会舆论或政府压力,这些行为可能也客观上带来了利他的后果,但是从慈善文化的角度而言,这都非慈善,也是慈善文化所反对和摒弃的。自愿性主要体现在,作出慈善行为是自愿的,以道德、慈爱之心为基础,是发自个人内心的一种自由意志的主张。

2、客观上的利他性利他行为学术界经常定义为供给时间、资本、实力以帮扶、辅助别人的行为。很多学者认为利他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期待受助人作出回报的一种自愿的行为,不要期待回报有两个含义:一是利他行为,出发点是帮助别人的行动;二是对受助人的报答没有心理预期,不因自己的行为有利他性,而认为他人应该回报或者帮助自己,也不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这种损失主要来自时间、资源、金钱等,利他行为体现为怜悯、捐款捐物、救苦救难、无私奉献、牺牲自己等。后来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从心里学角度,利他行为在客观上是利他,但是在主观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有些人是为了获得实质性的经济物质奖励;有些是单纯意义上的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就是为别人的幸福美好生活而扶助别人的慈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帮助孤苦伶仃、生活困难者等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群体。从事慈善行为的出发点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分,但是即使这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去行善的慈善行为,在客观上也做到了对他人有利,利他性也是慈善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最本质区别。

 3、行为的实践性慈善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慈善只是存在于脑海中,停留在口号上,只说不做,那是没有半分用处的,慈善文化的普及践行程度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密不可分,我们要积极倡导慈善、推广慈善、践行慈善,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完成爱心接力,让慈善救助理念走进日常生活,建设我国慈善文化,实践很可贵,同样,了解古今中外之慈善文化及其实践,让我们有一个很深的,从外到内,从窄到宽的慈善文化意识,并通过继承和发扬、借鉴与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持续不断地丰富完善慈善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慈善活动的内容和载体,引导慈善文化向纵深发展。

4. 存在的广泛性慈善事业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公益事业,培育慈善文化与发展慈善事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参与慈善活动不单单是政府和富人的责任,我们每一名社会公民都应该有慈善意识,都要把慈善观念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自觉,外化为积极的慈善行动,使慈善文化像空气一样虽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又无处不在,须臾不可缺少,成长为一种文化软实力。 因此,慈善文化既面对党员干部,又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所有成员,覆盖面广、教育面大、影响深远,培育慈善观念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德善行,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慈善文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创新慈善形式,拓展慈善活动的载体,广泛传播慈善观念,使人人皆可慈善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传承创新迎接慈善文化建设新时代的思路

基于慈善事业的宗旨,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征程中,慈善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于是,在经历了初创时期的“热闹”过后,在行政动员缺乏对慈善事业持久影响力的状况下,我们又如何去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呢?答案只有一个:建构慈善文化,发展慈善文化,传承创新慈善文化慈善文化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形成慈善文化的环境归根到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当前来说,慈善机构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将全社会和整个市场环境当作我们的工作平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 必须确立五个理念

一是平等互助的理念。政府组织为第一部门,企业组织为第二部门,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三个部门具有各自社会职能,建立起社会的组织架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我国现代慈善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

二是依法行善的理念。我国慈善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慈善事业冲破种种“左”的观念的束缚,全面走向前台,改变了曾经有过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积极扶持和规范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的制度环境。依法治国同样需要依法行善。

三是企业公民的理念。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慈善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理念告诉我们,企业是国家的法定公民,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评价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实现超额的利润,理所当然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宣传“企业公民”的理念,就要为建立“慈善家”队伍开辟道路,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四是慈善无界的理念。慈善事业的重要标志在于高度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慈善”是我们的共同的“机构品牌”和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克服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的狭隘地域观念,因为这背离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理念;要克服由于“行政力”影响形成的地方封闭式援助机制,因为这背离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价值观。要创新工作机制,构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协作平台,强化“大慈善”的社会观念,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化程度。

五是开拓创新的理念。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大踏步前进,在这个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中国的慈善事业必将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并首次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从根本上确立了慈善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根据四中全会精神,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助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必须看到,由于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慈善事业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实践,开创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新朝代慈善事业的新局面显得尤为重要。

2、必须坚持搞好十个结合

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德治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理应成为两者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为我们建设慈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慈善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应该为塑造人性德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是慈善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二是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何应对这把“双刃剑”,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旧的道德传统已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道德体系尚未成型,这中间的“断层”如何衔接?慈善文化应该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做更多的事情。“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迪,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

三是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离开了企业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离开了质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象的。慈善机构的准市场化策略告诉我们,慈善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慈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积极倡导“公益营销”,利用公益平台,推动企业“品牌”的发展。要当好企业的“公益”顾问,使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视为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使企业为善不仅是“最乐”,并且是“好生意经”。要通过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培养企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慈善机构与企业达到双赢,并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队伍。

四是与社区文化相结合。

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光靠几个机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的重心在基层。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使慈善事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凸现。社区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社区文化的核心是“志愿和奉献”,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结合,对于改善社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建设一个现代新型社区离不开慈善公益事业,慈善公益事业在基层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五是与消费文化相结合。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加入WTO,全方位开放市场,国外知名品牌大举涌入,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产阶层和高消费群体。当我们看到一些人花千元、万元买盒化装品买款新衣的时候,慈善机构也在为筹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个失学的学生,一个残疾人,而四处奔走。这中间难道没有我们应该感悟的东西吗?消费时尚和公益时尚这原本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在消费时代到来的时候,使慈善文化渗透到这个广阔的领域中去,推动慈善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使富人更多关注穷人,使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得到和谐的统一,使公益时尚与消费时尚一齐引领时尚的潮流。

六是与传播文化相结合。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它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慈善机构与媒体合作开展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呼唤社会公平营造“人文关怀”舆论环境等,都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对于丰富传播文化,提升媒体品牌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慈善公益类的报刊杂志逐年增多就是一个例证,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的结合已显得越来越紧密。

七是与宗教文化相结合。

慈善不是宗教,慈善文化也不是宗教文化。但是,不论何种宗教,都有弃恶扬善,救苦救难的思想内容。在中国,不少佛教机构扶贫济困“普渡众生”的善心义举,为配合政府的社会保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机构参与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我们看到大批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无私捐献的时候,他们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长寿。他们得到的回报除了精神的抚慰和对未来希冀,是不是应该引导他们更多地溶入现实生活,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化为爱心行动,使慈善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机结合,把慈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

八是与博彩文化相结合。

博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彩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属于现代社会的博彩业并由此而产生的博彩文化在中国内地的历史并不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正式发行的只有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除此以外,有的企业营销和竞技评奖中多少带有点博彩的成份。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博彩业是筹集慈善资金的重要来源,它对于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弱势群体,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把博彩业与赌博简单地混为一谈,从而制约了博彩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慈善资源的流失。我们应该对博彩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利和弊两方面做出科学的评估,从疏导、发展、规范入手,推动博彩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慈善事业筹募更多的善款。

九是与精英文化相结合。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导致优胜劣汰,竞争导致人才辈出。科、教、文、卫、体是精英荟萃之地。精英人物尤其是文艺界的精英人物是公众人物,人们在敬佩精英们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公益形象,这是公众人物所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正因为公众人物的社会感召力,所以慈善事业离不开精英人物的参与。精英人物也应该成为慈善事业的形象大使回报社会。在中国,精英人物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尚未形成浓郁的氛围,除了媒体经常可以看到的濮存昕、蒋雯丽作为“预防艾滋病形象大使”时有亮相外,其它的乏善可陈。而不时听到的演艺界精英人物参与慈善义演拿高额报酬却成为“爆料”而遭公众唾骂。在中国,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结合做得很不够,精英人物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慈善机构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两者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精英文化应该为创建和谐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十是与公职人员从业文化相结合。

我国的公职人员队伍庞大,人才汇聚。一方面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公权,为社会服务,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同时,公职人员的责任感和纯洁性,对社会风气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公职人员不仅要“以人为本”,善待纳税人。公职人员更要率先垂范,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做扶贫济困的带头人。我国慈善事业十年的发展证明:一个地方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快不快,与政府的推动和公职人员的率先垂范有着密切的关系。假设一个地方管理混乱,腐败案件不断,社会环境恶劣,要去发展慈善事业,那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文化应该成为构建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溶贯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影响和带动社会。

3、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

一是要树立“依法行善”的观念,积极向政府建议献策,配合政府完善公益事业的法制环境,研究解决捐赠、救助、投资、监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要统一捐赠优惠政策和解决发展成本。要通过建立法制环境,使慈善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更趋规范,使“玻璃瓶”事业真正成为大众的事业,社会的事业。

二是要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要倡导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宣传慈善意识,提升企业品牌的“公益价值”,在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塑造企业的公益形象,引导和协助企业成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要贯彻《基金会管理条例》,推动非公募基金的发展,互助合作,共同成长。

三是要运用“营销文化”推动准市场化筹款。要推广服务就要学会“公益营销”,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的有机结合。当然“公益营销”有别于企业的“产品营销”,我们销售的是自己,是慈善的“品牌”,是慈善机构的服务态度。如果我们的营销成功了,社会主体接受了我们的理念,慈善机构与企业才能达成一种“默契”和“双赢”的局面。

四是要培育“人脉”构建慈善工作公共关系网。要积极拓展慈善工作的社会网络,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身的理念,培育捐赠人队伍。要强化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观念,建立广泛的社会协作关系,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和义工队伍,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慈善机构的社会活动领域,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五是要精心策划组织慈善文化活动。做慈善工作,不仅是物质的救济,更多的是弘扬慈善的观念,塑造人人乐善好施的社会环境。要通过策划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等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要通过评选“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举办“慈善活动周”、“慈善音乐会”、“慈善书画展拍”、“慈善一日”征文,表彰优秀义工、“慈善大使”、“慈善家”等,倡导慈心义举,营造慈善氛围,促进道德文明建设。

六是要切实做好慈善事业的宣传工作。要与新闻媒体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并通过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慈善宣传成为媒体的“热门版块”和“焦点话题”,形成慈善公益的舆论氛围。要积极开展慈善事业的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办好慈善机构的宣传刊物,组织国内外的考察交流,积极探索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把慈善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慈善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发现和领悟及传承创新

2021-12-21 06:04
浏览量:
当前位置:
更多»

研究成果

新闻公告

更多»
首页» 研究成果» 赵长宝: 新时代慈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